信息來源:本網(wǎng) 發(fā)布日期:2024-07-11
第一節(jié) 土地資源
南頭地貌類型由基水地及水域組成,。
明代,,香山東北部海面淤積加速,沙洲不斷增加,,形成“東海十六沙”,,其中的坡頭沙就是現(xiàn)在的南頭鎮(zhèn)。南頭,、汲水,、民安、華光等村,。至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有人耕作形成耕地。
基水地是原為沙田地區(qū)的低洼田,,經過挖田為塘,,培泥成基的一種特殊的經濟作物耕作方式所形成的人為地貌類型,基面種植桑,、蔗,、蕉等經濟作物,魚塘既能養(yǎng)魚,,又可作為基面灌溉水源,,全鎮(zhèn)耕地面積約4萬畝。
基水地土壤母質是珠江三角洲沖積物和濱海沉積物,,后經人工挖塘堆基而成的人工堆疊土,。根據(jù)成基時間、土壤肥力,、質地等條件而劃分泥肉基,、粘土基、泥骨基,、沙質基等土種,。其中以泥肉基的肥力最高,,這種基是在低洼地,地下水流緩慢,,并有大量淤泥沉積的地方形成,,土質油潤,有機質多,,加上精耕細作,,每年均上塘泥2-3次,所以耕層深厚,,肥分較高,。泥骨基是基水地較差的土種,多分布在圍頭或孤墩等瘦瘠地方,,由于成土時間長,,粗耕粗作,施用有機肥少,,土質粘重,,肥力較低,許多有30年以上老基,、高基,、窄基(俗稱瓦筒基)都屬此類土壤。
南頭地處珠江三角洲,,境內水網(wǎng)稠密,,河網(wǎng)密度0.9至1.1公里/平方公里,黃圃水道,、雞鴉水道,、桂洲水道環(huán)繞周邊,水域面積不少,。
1972年南頭公社組織1000人到三灶灣圍海造田,,在荒山上劈山炸石,向海灘投下石方9萬多立方米,,筑起石堤7公里,,建起5米寬水閘3座,石堤于1978年合攏,,共圍海造田2700畝,,屬磨刀門墾區(qū)。1984年珠江水利委員會根據(jù)對磨刀門整治規(guī)劃的要求,,全部轉讓給珠江水利委員會統(tǒng)一經營,。
第二節(jié) 水資源
南頭鎮(zhèn)境屬珠江出海口淤積平原,,地勢平坦,,西北稍高,,東南偏低,河灘縱橫交錯,。雞鴉水道,、黃圃水道、容桂水道橫貫全境,。
雞鴉水道北接容桂水道,,西岸北起東鳳、阜沙,;東岸北起南頭鎮(zhèn)、馬新聯(lián)圍,、和民三聯(lián)圍,,在大南尾與小欖水道匯流,注入橫門水道出海,,全長33公里,。該水道宣泄西江洪水,兩岸成為中山市的防洪地區(qū),,雞鴉水道是南頭鎮(zhèn)人民食用水源,。
黃圃水道西接雞鴉水道,東至三星圍口接洪奇瀝,,全長11公里,,是黃圃、南頭農田的排灌河,。
雞鴉水道中山糖廠以上河段水質感觀性尚好,,有機質、氨,、氮和耗氧有輕度污染,。八十年代以后,工業(yè)逐漸興起,,污染慢慢擴大,,加上生活垃圾的污染,以至圍內水質惡化,,已不符合食用水及農業(yè)灌溉標準,。九十年代后期,環(huán)保意識逐漸明確,,圍內一些主要河涌的水質已開始好轉,。
第三節(jié) 水產資源
南頭是珠江三角洲中的一塊肥沃土地。雞鴉水道,、桂洲水道,、黃圃水道環(huán)繞周邊,,密集的水網(wǎng)達0.9-1.1公里/平方公里,水網(wǎng)屬西江水系,,除了方便灌溉農田外,,還有豐富的水產資源。
蝦:南頭有句俗話說“清明蝦,,拜(跌)倒拿一揸”,,是形容清明時節(jié),正是河蝦繁殖時期,,河涌溝壑,,到處是蝦,到了夜晚,,用電筒往河水里一照,,水邊上猶如一盞盞小燈,那是伏在涌邊的蝦眼反光,。農民們隨意用蝦繒在河涌里趟兩個小時,,十斤八斤蝦的收獲就不算多。洪水季節(jié)關閘后,,有少量河水從閘外流進閘內,,只要在有生水處放一張網(wǎng),一夜下來,,總有十多斤蝦跳進網(wǎng)內,,且只只蝦都是通身透明、滿腹蝦卵的,。
黃魚:南頭水域盛產黃魚,。夏天到,西江開始進入汛期,,河水呈黃色,,黃魚開始多起來了。南頭水域產的黃魚如手掌一般大,,鱗細,,呈銀黃色,通身有些黑斑點,,骨絲多,,但味道鮮美,香甜,。農民們用膠絲流網(wǎng)黃魚,,一夜下來,多的能有一百斤左右的收獲,。
鰣魚:南頭水域產一種淡水鰣魚(俗名三黎魚),。淡水鰣魚肉嫩滑,、鮮美、香甜,。雖然骨絲多,,但那種鮮味讓食客過齒難忘。夏天到,,南頭水域鰣魚肥,,但產量不多,魚個體約在2斤左右,,若用苦瓜煮鰣魚則是味道鮮美又能消暑散熱?,F(xiàn)時由于水質污染,淡水鰣魚已成極品,,市場若有新鮮淡水鰣魚賣,,價錢在一斤千元左右。
風鱔:冬天一到,,有漁民在雞鴉水道立網(wǎng)捕風鱔。風鱔與塘鱔及一般河鱔的風味不同,,風鱔只產于冬天,,它的肉肥美而不膩,爽脆而味道鮮香,。北風起,,立網(wǎng)的漁民每天可捕撈到十多斤至幾十斤風鱔,直到冬天結束,,捕撈到最大的鱔魚(鱔王,,最大的有十多斤重)后結束,就要等到來年再捕撈了,。
雜魚:一年到晚,,南頭水域水溫適中,適合各種魚類,、貝殼類生長繁殖,,鱸魚、鰣魚,、草魚,、鰎魚、筍殼魚,、白飯魚,、龍舌魚等均有出產,但數(shù)量不多,。河邊泥坦地中有白頭蜆,,花螺等,。
第四節(jié) 主要農產品
南頭的塘魚品種以四大家魚(鳙、鳊,、鯇,、鯪)為主,遍地基塘的自然環(huán)境,,蠶吃剩的桑枝葉及蠶屎,、蠶蛹又可以作為四大家魚的優(yōu)質飼料,造成了塘魚養(yǎng)殖的有利條件,,塘魚是南頭四大經濟作物之一,。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生產隊經常組織青壯年社員搖著大船,,劃著小艇遠征到番禺的萬頃沙等地割草搬回來作為塘魚的主要飼料,因此南頭出產的塘魚質優(yōu),。
八十年代,,南頭開始出現(xiàn)平均畝產1069斤的高產魚塘。1988年中山市廣利罐頭廠在南頭建成投產,。該廠生產的“飛越牌”豆豉鯪魚罐頭等魚罐頭系列產品,,充分利用了南頭的魚產品作原料。在國內,,除西藏,、青海外的其它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均有“飛越”牌系列罐頭產品的銷售網(wǎng)絡,。產品甚至遠銷海外。
九十年代,,高質,、高值、高效的“三高”農業(yè)使南頭的塘魚生產出現(xiàn)了新局面,。風鱔,、桂花鱸、生魚,、烏鱭,、甲魚等的養(yǎng)殖,增加了南頭塘魚的新品種,。
蠶桑作為南頭經濟作物區(qū)的農業(yè)特色之一,,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很多家庭都是種桑養(yǎng)蠶的,那時候所產的蠶繭多數(shù)都運到順德桂洲、容奇去賣,。
六十年代,,中山小欖建起了中山絲廠,在東鳳成立了南頭繭站,,南頭所產的蠶繭都交到南頭繭站收購,。
六、七十年代,,除了家庭養(yǎng)蠶外,,南頭每個生產隊都建有集體養(yǎng)蠶房,蠶室用竹杉搭架掛上泥作墻,,屋頂用蔗葉蓋頂,,地是泥地。這種房子冬暖夏涼,,很適宜用來養(yǎng)蠶,。
1979年,南頭的蠶桑生產達到了頂峰,,南頭建起上千工人的南頭絲廠,,南頭產的蠶繭都由南頭絲廠加工成為蠶絲。
到了八十年代,,由于養(yǎng)繭成本增加,,加上工廠開始增多,工業(yè)污染嚴重地影響了養(yǎng)繭業(yè),,蠶桑生產逐年縮小,到九十年代就基本消失了,。
甘蔗曾是南頭的主要生產作物,,在南頭的種植歷史長且適應本地基水地的地理環(huán)境。二十世紀六十,、七十年代南頭是中山主要的產蔗區(qū)之一,,所產甘蔗供應中山糖廠作制糖原料。
南頭甘蔗生產著力于品種改良,,七十年代中期粵糖57/423是主要當家品種之一,,至八十年代粵糖63/237是甘蔗的主要當家品種。除當家品種外,,其它優(yōu)良品種也很多,。如:新臺糖10號、1號,、粵糖81/3254等,。1980年,南頭甘蔗畝產達5.75噸,總產達21800噸,。
中山市廣利集團公司生產的飛越牌水產系列罐頭是以南頭魚產為原料的,,有豆豉鯪魚罐頭、大魚罐頭,、鳳尾魚罐頭及龜苓膏罐頭,、花旗參茶飲料及餅類等。魚肉罐頭及飲料年產各2萬噸,。產品以外形美觀,、用料上乘、質量保證而遠銷國內外,,多次榮獲國家,、省優(yōu)質產品獎,成為南頭鎮(zhèn)的特色產品,。
1986年6月,,南頭鎮(zhèn)汲水村辦起了中山市南頭鎮(zhèn)乳酸飲料食品廠,生產“健樂牌”乳酸飲料,。由于生產時嚴格按照配方,,用料上乘、質量保證,,因此產品銷量很大,。同時,“健樂牌”乳酸飲料在北京注冊商標,,在昆明電視臺及沈陽電視臺作了廣告宣傳,,“健樂牌”乳酸飲料名聲大振,銷量大增,,產品遠銷本省的汕頭地區(qū),,東北的沈陽、長春,,西南的昆明等地,。沈陽、昆明甚至成為“健樂牌”乳酸的集散地,。到南頭購買乳酸飲料的大型卡車在健樂乳酸飲料廠門排成長龍,。“健樂牌”乳酸飲料最暢銷時要先交訂金,,三個月才能提到貨,。到1991年,南頭鎮(zhèn)共有乳酸飲料廠32家,,南和西路成為南頭鎮(zhèn)乳酸飲料一條街而聞名遐邇,。
后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廠與廠之間陷入無序競爭,,爭相降價,,偷工減料,質量低劣,,買家投訴不絕,,南頭乳酸飲料信譽大跌,致使不少廠家無法經營,。1993年,,南頭乳酸飲料走下坡。1994年南頭乳酸飲料已基本停業(yè),。